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 新闻资讯

欧美反倾销:手段更趋隐蔽 领域更加高端

【添加时间:2013/8/25 22:57:08】   【浏览次数:1401次】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在欧美发达国家有愈演愈烈之势。拉美和亚洲国家不断遭到欧美发达国家贸易制裁。据统计,在过去5年间,针对亚洲国家的反倾销措施数量占比高达74%。世界贸易组织(WTO)今年7月1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欧盟在2011年—2012年共执行112次反倾销措施,主要针对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
 
  进入2013年,欧美对华贸易依旧争端不断,影响也越来越大。今年上半年,美国和欧盟分别对华实施两项和4项“双反”调查。“尽管数量很少,但造成的损害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涛表示:从上半年趋势看,欧美对华贸易设置壁垒意图明显,下半年出现贸易摩擦的可能性难以避免;从特点上看,美国提高了对华贸易保护的隐蔽性,并向新能源和高科技产品领域拓展。
 
  欧美经济不景气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当前,欧美尤其是欧洲经济不景气,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经济持续低迷、市场需求不振、产品竞争力下降,这无疑是贸易摩擦不断的主因。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法学研究员张蕾对本报记者说,只要有贸易往来,就会有贸易摩擦。中国和欧美的贸易制度不同,进出口额不平衡,技术标准不统一。这些差异导致贸易摩擦是正常现象。但是,贸易摩擦还受经济利益、政治现实的干扰。欧美用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加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涉及行业越来越广,涉及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欧美对华贸易的壁垒也越筑越高。尽管欧盟委员会认为“反倾销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引起广泛关注的中欧光伏产品案。欧盟独立智库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贸易政策分析师迈克·克洛尔认为,中欧光伏案反映出欧盟与中国在某些具有较高附加值产品上的竞争趋于激烈,在法规架构或政府采购等基本原则上存在分歧。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认为,欧盟不断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欧贸易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瑞典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艾里克森指出,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税一案,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正常的反倾销案,似应被理解为欧盟不想让中国在全球公共产品、开放的贸易体系中搭便车的例证。WTO总干事拉米对本报记者说,根据价值链分析,一国出口的40%实际上源自于进口,鉴于此,保护主义措施并不能起到保护作用。中欧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同一价值链的组成部分,限制中国出口欧盟市场,不但损害欧洲消费者利益,也打击欧洲相关产业的发展。
 
  技术壁垒成美国贸易保护重要手段
 
  近年来,美国对华发起贸易壁垒的手段不断升级,不仅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灰色区域”筑起合法性的壁垒,而且出现了向高附加值产品蔓延的趋势,技术壁垒已经成为美国限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重要手段。为限制中国贸易品流入,美国频繁使用“337调查”中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来制裁中国输美产品。马涛指出,美国提高了对华贸易保护的隐蔽性,并向新能源和高科技产品领域拓展。
 
  上半年,美国对华发起了9项“337调查”,其中3项涉及手机电子产品。5月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2013年“特别301报告”,继续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名单。此外,美国还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或者中国企业赴美投资,试图利用知识产权和“国家安全”等非关税措施提高对华贸易壁垒。中兴和华为的案例,已足以说明其保护手段的隐蔽性。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经济学家邢予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的高科技贸易壁垒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的出口能力,其周期性的贸易保护主义,给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的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
 
版权所有:义乌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律顾问,合同纠纷,民间借贷律师  地址:义乌市杨村路288号  电话:13665838818  联系人:蔡律师